close

好吧,其實是我最近超忙的,沒時間寫部落格...

 

我的打工依性質可以分為兩大塊:寫稿與演講

寫稿因為會留下證據,所以通常會稍微嚴謹那麼多一些些

演講因為講過就算了,我想也沒人在記,所以往往自己講過什麼都忘了...

 

後來在MUZIK雜誌上

發現他們居然很認真地做了側記

我才驚覺事情不妙,原來我這麼常練肖話啊...

 

但是仔細想想,我有說過這些話嗎?

實在深感懷疑,很想要求拿出錄音來對質

不過想來想去,應該敗訴的機會很高,那就算了...

 

所以向MUZIK徵得同意,取得側記文字稿po在這裡

警惕自己(啊,要警惕什麼?),也告誡大家「歹路不可行」的真諦啊....

 

「音樂.咖啡.貝多芬」(MUZIK 2014三月號)

 

從去年十月開始,「MUZIK親音樂」連續三個月在東區的音樂餐廳A House舉辦,由金革唱片音樂總監、《MUZIK》主筆林伯杰老師幽默講解,結合精彩阿卡貝拉現場演出、搭配精緻餐點,讓參加者在輕鬆氛圍中了解威爾第、柴科夫斯基與韓德爾的生平與音樂創作。而新的一年裡,二○一四第一場「MUZIK親音樂」則選在Artista Perfetto咖啡廳舉辦,在濃郁咖啡香中帶大家了解古典音樂的大人物——貝多芬與他的經典作品。

 

「晚點會有咖啡拉花冠軍為大家煮咖啡,我不會拉花,只好穿得像拉拉熊一樣來跟大家拉哩(聊天)了!」穿著一身絨毛外套的林伯杰以幽默的言語開場,引起大家一陣歡笑。再次擔任「MUZIK親音樂」的主講人,林伯杰這次也要用輕鬆的角度,帶大家認識他個人也十分喜愛的古典樂名家——貝多芬。

(是這件熊裝吧!?)

 

無論熟悉、略懂、不熟悉古典音樂的人,或多或少都聽過「樂聖」貝多芬的稱呼。而樂聖一詞到底是哪來的?林伯杰坦言,他從小對於教科書上過於尊崇的稱呼與故事特別懷疑,對於貝多芬為何稱為「樂聖」也決心求證,才發現國外並沒有「樂聖」這個說法;原來這個稱呼源自於晚清留日的文人李叔同,在一九○六年自費發行的「音樂小雜誌」裡,以一篇短文介紹了《樂聖比獨芬 傳》,所以可說是東方對偉人尊崇的習慣誕生了「樂聖」這個稱呼。

 

而林伯杰也分享他個人一次印象深刻的貝多芬經驗。在大學時林伯杰參加演出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,前面冗長的器樂部分雖然讓他一度想打瞌睡;然而當合唱的音樂一響起,演唱間整個人身體都不自覺跟著熱了起來,尤其想到有一百多人跟自己同齊鳴的感覺,讓林伯杰終於開始認識到貝多芬的音樂,體驗到其中的能量與震撼。

 

(春天到了就可以脫掉熊皮了!)

 


分享完個人與貝多芬之間的生命連結,接下來便是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與重要作品。「今天我將各位當成白紙,雖然你們裡面可能有行家,我也只是再生紙的程度。」林伯杰這番話又引起一陣歡笑。從貝多芬的外貌、性格、生平,講到他經歷失聰、從生命中的苦難深掘出藝術的美麗與價值,創作出首首傳世經典,林伯杰用清晰精簡的方式帶領聽眾迅速認識貝多芬的生命與創作。講座間也穿插了數段音樂影片,其中有應用於熱門日劇《交響情人夢》裡、劇中S團演出的第七號交響曲;另外也有電影《快樂頌》(Copying Beethoven)中、貝多芬與女主角指揮第九號交響曲《合唱》的段落;還有因為使用在垃圾車上而在台灣幾乎無人不曉的《給愛麗絲》,也是貝多芬的作品。其實不僅是貝多芬的眾多經典早已被廣泛使用、讓人熟悉,生活中早已融入了不少古典音樂的旋律片段,讓古典樂經典並非是想像中遙遠難以親近的存在。

 

(AP這家咖啡真的很好喝!!) 

 

由林伯杰講解分享完貝多芬的生平與音樂,接著就是本次活動的另一重點——品嚐手沖咖啡的美好了。Artista Perfetto咖啡的店員在長桌上擺滿器具與各種咖啡豆,除了介紹各種豆子的種類、香氣與口味,也介紹手沖咖啡所使用的玻璃濾壺,並且現場研磨、沖泡給大家品嚐。據說貝多芬嗜好手沖咖啡,聽完他的音樂、享受著滿室手沖咖啡的芬芳,人與音樂間親近了,人與人之間也親近了,這也是「MUZIK親音樂」最想呈現給大家的美好夜晚。

 

這是和來捧場的朋友之合照...

感謝他們沒有拿咖啡po在我臉上,謝謝不殺之恩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Po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