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以「左手寫劇本,右手寫音樂」之能耐羨煞其他作曲家的華格納,年少時熱衷於文學創作,立志當個成功的劇作家,於是寫了一齣劇本,結果在第一幕結束時,多達十五位角色全部死光光,不得已,華格納只好在第二幕安排這些角色以鬼魂的姿態登場。

死亡,正是戲劇最能達到高潮的重要橋段,就連華格納這位全能天才也無法抗拒這種誘惑。因此,當我們回顧四百年來的歌劇經典名作,大約有百分之七十是屬於悲劇,而這些悲歌劇裡更高達百分之九十都有角色掛點,證明了「死」是歌劇能否賣座的重大關鍵。而更有趣的是,歌劇對於死亡的訴求截然不同於好萊塢電影,電影的結局通常都以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收場,但歌劇卻要求好人歹死,越悲慘越能吸引觀眾、越是受歡迎的保證。

因此如何安排死亡的橋段,就成為創作歌劇最重要的手法。一般來說,歌劇中的死亡可粗分為三大類:日劇韓劇派的「病死」、電視新聞報導型的「自殺」、以及玫瑰瞳鈴眼的「他殺」,且讓我們來瞧瞧當中最權威的歌劇死法。

【病死最美】

作曲家可不想浪費音符描寫柴米油鹽的平凡人生,所以歌劇中極少出現類似切菜切到手指發炎或走路摔倒骨折的瑣事,倘若劇本設定主角必須病死,起碼也要罹患最浪漫的病----肺癆。肺癆乃是肺結核的俗稱,在十八、九世紀成為歐洲藝文人士崇拜的疾病,因為得到此病的人兩頰蒼白、嘴唇緋紅、身材消瘦,頗有一種令人著實心疼的病態美。音樂史上,蕭邦、帕格尼尼與白利尼都是因肺癆而死,在歌劇裡,肺癆自然也成為最唯美的死因!

威爾第根據小仲馬原著所改編的《茶花女》就是病西施典範,在第四幕,病入膏肓的薇奧麗塔已無力地躺在床上,最後突然迴光返照喊出「真不可思議,痛苦的痙攣消失了,我體內有奇異的力量正在鼓動著!我又要活下去了,多快樂啊!」高音盤旋一番後,薇奧麗塔終於倒地斷氣。1853年首演時,由於女高音Salvini-Donatelli的身材太過壯碩,完全不像肺癆末期的病人,所以慘敗收場,威爾第坦承說:「昨晚《茶花女》是個徹底的失敗。但這究竟是我的錯,還是演員的錯?我想時間會証明一切。」

在歌劇世界裡,還有一種極為特殊的病死因,就是所謂「瘋狂至死」,既然瘋了就容易胡言亂語,恰好給義大利美聲歌劇提供了賣弄聲音的絕佳機會。這時期的三大歌劇名家羅西尼、董尼采第、和白利尼,都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「瘋狂場面」。特別是董尼采第,他的悲歌劇女主角,幾乎都得來上一段發瘋的戲碼,最有名的病例,就是《拉墨摩的露奇亞》的女主角,原本有心上人的露奇亞在新婚之夜殺了哥哥所指定的新郎,穿著血跡斑斑的白紗禮服,唱出狂亂的詠歎調後崩潰而死。這段演唱難度極高的瘋狂場景,如果是在優秀女高音的卓越詮釋下,的確會讓觀眾雞皮疙瘩掉滿地!



【自殺最笨】

歌劇主角會自殺,通常不會是卡債繳不出而走上絕路,最大的禍因全是為了愛----《杜蘭朵公主》裡的女僕柳兒,為了成全她暗戀的王子能夠迎娶公主,決定拔刀自殺來保全王子的祕密;《弄臣》的女兒吉爾達,因為放不開對風流公爵的孽緣,決定挺胸代替一死。結果這兩個悲慘女性換得了什麼?王子哀悼一番後,就歡天喜地去當他的駙馬爺;吉爾達更慘,公爵根本不知道有刺殺這檔事,最後還繼續哼唱他的詠歎調「善變的女人」逍遙去,這種犧牲未免太愚蠢了些!

既然自殺是一齣戲的最高潮,所以作曲家都會安排一段如泣如訴的詠歎調,讓主角可以在臨死前一吐「怨氣」,喬大諾的寫實歌劇《喬宮達》最後一幕,這位歌女失去了愛人,母親又下落不明,深覺活著沒啥意義,於是開宗明義地唱出「自殺!」然而,唱完這首詠歎調後,卻還有一大段戲得演完,喬宮達才真的把匕首刺進胸膛。白利尼的《諾瑪》也差不多,諾瑪這位女祭司長發現她再也喚不回變心的羅馬將軍波利奧內,於是決心同歸於盡,她先對將軍唱上一大段教訓負心人的詠歎調,然後又向老爸懺悔自己的罪孽,最後才拉著波利奧內共赴火刑台。

同樣是自焚,華格納的處理就顯得更加「冗長」,樂劇《尼貝龍根的指環》之《諸神的黃昏》最後場景,原本是女武神的布琳希德在丈夫齊格菲死後決心復仇,唱了一大段長達15分鐘的「為我堆起厚厚的木柴」,可說是音樂史上最長的詠歎調。然後更過分的是,布琳希德不僅殘忍地帶著她的愛馬躍入熊熊大火裡,這把火還把人類宮殿燒光光,然後再蔓延到天上,日耳曼諸神就這樣全部被燒死了,見證女性復仇的恐怖力量。


【被殺最衰】

至於歌劇中的謀殺案,多半還是得歸類於情殺,即使是像威爾第這般喜歡「泛政治化」的作曲家,他的歌劇角色也絕大部份是為愛情而死,《假面舞會》中的總督李卡多是因為讓部下帶綠帽而被刺殺;《奧泰羅》中的黑人將軍由於屬下亞果挑撥離間而掐死老婆;《阿依達》中的異國戀情,也導致埃及將軍做出叛國行為而被判活埋……

威爾第唯一沒有牽涉愛情成份的歌劇作品,只有根據莎翁名劇改編的《馬克白》,劇中殺人如麻,第一幕裡馬克白就殺了國王鄧肯,馬克白夫人順手又殺死衛兵,把弒君罪過推給阿兵哥;第二幕時,因為聽信女巫的預言,馬克白又命令刺客,殺死極有可能接班的大將班柯;最後馬克白夫人連作惡夢,夢遊後發狂而死,而馬克白也被叛軍大將擊斃。

根據統計,歌劇中最常見的殺人工具,刀劍是比折凳更方便好用的隨身武器,其次才是十八世紀開始流行的手槍,排名第三的則是下毒。而最血腥的歌劇名作,莫過於普契尼的《托斯卡》,劇情牽涉到殺人與被殺的連環宿命,三個重要角色都不得好死:色慾薰心的警察總監被托斯卡以餐刀猛戳而死,畫家卡瓦拉多西則被嚴刑拷打後槍決,逼得最後托斯卡無路可走,跑上天使堡城牆一躍而亡。儘管普契尼賦予這齣歌劇許多優美動聽的旋律,但在戲劇鋪陳上,《托斯卡》卻擁有讓人喘不過氣的戲劇張力。



歌劇死法千百種,但最讓人難堪的是,當劇中人聲嘶力竭然後一命嗚呼後,觀眾還在掬一把同情淚之際,這些歌手卻全又生龍活虎地跑出來謝幕。不過,戲如人生,誰又會去挑剔死法逼不逼真?誰又會去在乎死相淒不淒慘?我們所求的,就是在那瞬間的無限感動!

(原文載於AV Choice雜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key 的頭像
    Pokey

    Pokey的酗人生

    Po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