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本部落格一直是很貼近時事的,所以本日(2011年5月11日)特別po這篇呼應王老師末日預言的文章......

不過這篇文章,是本人早在王老師還沒算出來之前(只早一個月)
便已幫MUZIK雜誌所寫好的「當月特別企劃」......

其實王老師愛怎麼講都可以
要不是媒體跟著瞎起鬨湊熱鬧
根本沒啥人會鳥這則預言,好嗎?

可能最近賓拉登躲在房子裡玩Wii被擊斃、威廉王子頭髮掉得很嚴重但還是結婚了
媒體該報的新聞都已報光光了,沒啥鳥事可以報了,所以閒著也是閒著出動SNG車去看貨櫃........

而MUZIK雜誌身為一個全台灣唯一的古典音樂雜誌
既然是媒體,也是要湊熱鬧,但卻以很優雅的姿勢來湊熱鬧
所以五月的當月特別企劃便以「震撼心靈深處的亂世天籟」作為主題
不知為何會找我來寫其中的「朋友篇」,反正我還是寫好了,大家有空就看一看吧......

大家可以不挺王老師,但可是要用力挺既深入又淺出的「MUZIK雜誌」啊.......

(每次閱讀這本雜誌,發現其他主筆都好專業,而我的文章似乎總會降低該雜誌的水準啊.....)





世界末日必聽古典曲目--友情篇

文。林伯杰
 

「新聞萬象,內幕追擊,歡迎收看『關鍵時刻』」,東森新聞台的這個談話性節目很趣味,主持人劉寶傑最喜歡談論的主題,不外乎外星人與世界末日,在同時段藍綠對立的政論節目中,收視率居然還挺不錯,可見有不少人挺期待世界末日的來臨。

劉寶傑也說過:「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」,所以世界末日之際,也許你來不及回家孝順父母,趕不到老公老婆的懷抱,很高的機率應該是落在跟朋友在一起共存亡的下場。所以針對Muzik這個特別企劃主題,我不想要自己瞎掰,特別選用高科技的msnfacebook,以及親口詢問諸親朋好友,詢問世界末日時,最想和我一起聆聽哪一首古典音樂?

沒想到這一問獲得了熱情的迴響,見證大家真的對世界末日都有高度興趣,然而由於我的朋友中,絕大多數都不怎麼聽古典音樂(那些答案是理查克萊德門鋼琴曲、「愛拼才會贏」之類的答案都只好忍痛刪除),因此以下彙整出來的末日必聽經典,或許可作為普羅大眾屆時惡補的參考名單。

不知為何,「飛行」的主題總是在朋友間一閃而過的終結印象,於是乎華格納的「女武神的飛行」獲得最多朋友的青睞,原因是氣勢夠震撼,畢竟在日耳曼神話當中,女武神就是引領那些戰死的英雄到聖殿與諸神共享榮耀的死亡使者。而另外一段入選的飛行,則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「大黃蜂的飛行」,我那位朋友只想說或許火山爆發時可以逃得比較快。

這種具象的標題音樂較易博得眾人喜愛,例如柴可夫斯基描述拿破崙攻打俄羅斯的《1812序曲》恰巧可改寫為外星版《2012序曲》:開始的主題是以傳統的讚美詩來代表地球廣大的土地及寧靜的生活,當樂曲進入發展部,侵略性的主題意指外星人的入侵,然後民歌旋律悠然出現,證明地球人對這塊土地的熱愛,喚醒戰鬥的音樂響起,地球人展開大反擊,終於在暴風雨的下行音階呈現出外星人節節撤退,在「天佑地球」讚美詩與炮聲鐘聲齊鳴下,人類贏得最終的勝利。樂曲結構整個就可以直接套在電影《ID4:星際終結者》的配樂。

薩拉沙泰的《流浪者之歌》亦有異曲同工之妙,三段式的結構正適合搭配電影《2012》。第一部分由小提琴拉出憂愁又帶著性感的主題,顯示人類「生命是用來流浪的、時間是用來遺忘的、身軀是用來做愛的」的末世頹廢感,第二部分的慢板,彷彿已經走到世界的盡頭無處可去,但到了第三樂段,小提琴跳躍般的豐沛情感,一如小飛機在山崩地裂、海嘯火山之間穿梭,簡直是死裡逃生的快活!

但有些朋友嫌上述的音樂太過慷慨激昂,搞得死也無法安歇,面臨世界末日寧可選擇靜謐的旋律,於是鋼琴曲諸如蕭邦的夜曲,或貝多芬及德布西的《月光》成為首選,有人認為最好搭上災難電影的畫面,配上淡淡的《月光》,才能塑造出高反差的悲劇效果。

提到貝多芬,很多人選擇了第九號交響曲的「快樂頌」,而這本來就是最適合朋友間一起欣賞的High歌。1785年窮魄潦倒的席勒走了八天的路程,接受素不相識的萊比錫青年們熱情招待,深受感動而寫下了「快樂頌」詩作,詠讚人間的友情昇華是何等被天父所護祐的歡樂。貝多芬早在22歲(1792年)讀到席勒的詩作,決定將之譜曲,但拖到1823年才認真起來,所幸樂聖果然是樂聖,即使當時耳聾讓他非常不快樂,還是寫出這首樂翻天的巨作。有位朋友選這首的用意,想在卡債房貸與工作壓力逼得喘不過氣的同時,盼望末日來臨可聽著這首《快樂頌》一路直達天堂。

不過我個人建議還是聽貝多芬之後的舒伯特,比較能夠彰顯末日時的至高友誼,畢竟貝多芬的個性太過狷介,身邊周遭沒幾個朋友,《快樂頌》根本就是貝多芬寫心酸來著。在末日聆聽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或室內樂,有置身「舒伯特黨」那種換帖死黨的情感,若還嫌不夠情比姊妹深,那大家就來一段德利伯歌劇《拉克美》的女聲二重唱「花之歌」,男性可選比才《採珠者》的男聲二重唱「在聖殿後方」。

再設想一個情景,世界末日勢必造成民眾恐慌,大家紛紛在街頭搶劫物資,如果衝進唱片行搶劫,我想搶到最多的CD版本,不是貝多芬便是馬勒的交響曲。畢竟對許多樂迷而言,馬勒是唯一可以睥睨上帝的新世紀音樂顯學,而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則更因為維斯康提的電影《魂斷威尼斯》(但我懷疑到底有多少人看過這部電影?)而成許多人偏愛的世界末日送葬曲。

馬勒這位憂鬱派大師終其一生都在想著「我們來自何處?走向何處?我要怎樣理解造物主的殘酷乖戾?難道生命的意義最後會由死亡來揭示嗎?」一連串庸人自擾的問題,馬勒都試圖用交響曲在解答。可惜我比較屬於樂觀主義者,正面能量充斥在我胸,所以末日來臨,我可不想仍拘泥在歇斯底里的生死探討裡,最多我只會想聽他的《大地之歌》,尤其最後一首「告別」,最後慢慢消逝的旋律,一如王維原作的最後兩句「但去莫復問,候雲無盡時」的絕美意境。

其實後浪漫樂派除了馬勒之外,布魯克納與理查史特勞斯亦是不錯的末日選擇,畢竟布魯克納的宗教性,呼應了神祕主義的課題,單純的信念在莊嚴的樂音中迴盪著。而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,僅僅標題便夠氣派,想想若火山爆發如龐貝城被瞬間活埋,當後人挖出我的遺骸,發現手上還拿著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、《死與變容》、《英雄的生涯》CD,真是一種很高調又很尊貴的死法。

至於信奉基督教義的朋友,毫無意外,選擇的多半是宗教性質的音樂,像巴哈的清唱劇「耶穌吾人之喜悅」,或者是眾家《安魂曲》(莫札特與佛瑞居多)。不過我個人覺得氣勢磅礡的莫過於威爾第《安魂曲》中的「震怒之日」,不管用來搭配火山爆發或地震或海嘯都非常適合,此外,巴哈的管風琴曲也有震攝人心的恐怖效果。(上帝別懲罰我聽!)

《布蘭詩歌》則是台灣所有電視台在報導災難新聞時最常選用的配樂,因此我那只聽國語歌曲周杰倫《世界末日》的朋友,脫口而出的古典末日經正是這首《布蘭詩歌》,尤其家喻戶曉的第一首「哦!命運」,完全貼近人類面臨死亡的哀號!倘若覺得《布蘭詩歌》太過氾濫,或者也可以選用奧芬巴哈輕歌劇《天堂與地獄》中的「煉獄加洛波舞曲」,有魔鬼大唱大跳康康舞;或者穆梭斯基的《荒山之夜》中的群魔亂舞;當然你若格局夠大,可挑霍爾斯特的《行星組曲》,整個層級拉抬到宇宙觀。

絕大多數朋友的末日音樂抉擇都很單純,反而平常聽太多古典音樂的人,臨死前就變得游移不定。例如我一個作曲家朋友,她馬上想到德弗札克歌劇《盧莎卡》中的「銀月之歌」,然後又想換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號《悲愴》交響曲,但卻無法割捨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,又想要輕鬆點換成巴哈的《郭德堡變奏曲》,最後還是選擇了馬勒的慢板樂章,真是要死也不乾脆些。

讓我比較無法理解的是兩位從事平面設計的朋友,他們不約而同選擇《少女的祈禱》,是因為常常加班無法趕上倒垃圾而覺得世界快毀了嗎??

最後給個建議,萬一萬一世界末日真的來臨,請務必慎選一起聆聽音樂的朋友。最好不要兩人都是古典樂迷,這樣臨死前很可能爭吵著到底聽馬勒好還是貝多芬好?即使有了共識,還要繼續爭執到底是聽阿巴多還是海汀克的版本。畢竟,地球已經很累了…
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key 的頭像
    Pokey

    Pokey的酗人生

    Po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