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一:一直在寫吃的,覺得自己好墮落,所以放一篇最近所寫的樂評來均衡一下......

前言二:最近上班很忙,下班後也是很忙耶!下個月Muzik雜誌除了固定的專欄「Pokey牌音樂辭典」之外,還要寫「2011年十大What The Hell音樂鳥新聞」(為啥雜誌編輯總是認定我最適合這類文章?),由於這幾天截稿在即,所以沒時間寫部落格啦.......

前言三:我寫完這篇「阿依達」樂評,隔幾天之後,2.15億的「夢想家」事件才開始發酵,可惜來不及將兩案並陳。所以在這裡我要插一句話,雖然我只是在YouTube看了「夢想家」的演出片段,但看過之後,我由衷覺得,「夢想家」真是他媽的爛透了!


阿依達在台北

/ 林伯杰


很多人會掛慮音樂戲劇類節目擺在台北小巨蛋演出是否合適?例如我對先前《歌劇魅影》或《獅子王》這種舞台設計給千人左右的傳統鏡框式劇院,原封不動地移植到上萬座位的小巨蛋,便認定是某種「歛財」行為。所幸今年1023日,當我踏進小巨蛋準備欣賞北市交的《阿依達》,見識到2008年已於羅馬卡拉卡拉露天浴場演出過的諾大道具矗立在舞台上,就連看膩了《阿依達》的我也不禁燃起高度期待。



(圖說:這是2008年羅馬卡拉卡拉浴場的「阿依達」演出劇照)

 

大型歌劇製作在歐美早已行之有年,只要是設計得宜、音效妥當,例如在義大利維洛納的圓形競技場、奧地利布雷根茲的湖畔劇場,都有不少經典名演讓觀眾留下難忘的回憶。北市交今年所製作的《阿依達》是與羅馬歌劇院合作,設定就是要成為「內行看門道、外行看熱鬧」的「景觀歌劇」,所以我贊成導演馬提亞(Maurizio di Mattia)主張「我不會為了要達成創作上不庸俗的創意,放棄使用熟悉與慣用的詮釋方式」,直接且鮮明地重現古埃及風情,這對於許多不曾看過《阿依達》的台北朋友(據說這次送出很多公關票),的確是體驗歌劇之美的試金石。

 

但是,壯麗的場景、華美的戲服,卻在序奏旋律響起後瞬間破滅,台北小巨蛋的恐怖音響問題依然是無解,整個上半場(第一、二幕)無論是人聲或管弦樂團,在我紅2E區座位聽起來,似乎是從隔壁房間傳來的2.0聲道,令人無奈。以致於代替驟逝的里契特拉的義大利男高音馬勒尼尼(Mario Malagnini),一開場應可唱出光輝燦爛的詠嘆調「聖潔的阿依達」,卻變成隔靴搔癢的求偶之歌。還好到了下半場,音響進行調校過,雖然迴音在過大的空間稍顯突兀,但總比聽不清楚來得好些。




(圖說:台北小巨蛋的「阿依達」彩排,照片來源:蕃薯藤民生@報)

 

馬勒尼尼的埃及將軍表現得恰如其分(我唯一不解的是他的西裝頭髮型),但比利時女高音卡芭圖(Isabelle Kabatu)的阿依達,卻讓我從頭到尾倍感困惑。她的詮釋,不管是歌唱或演技,呈現的是一位傲慢無情的衣索比亞公主,面對撲天蓋地的國恨家仇及三角戀情,這位阿依達彷彿走進錯誤時空而顯得格格不入。或許在未來,當卡芭圖的聲音再厚實些,就可以成功挑戰適合她這樣風格的冷血杜蘭朵公主。

 

相較之下,義大利次女高音芮那爾蒂(Rossana Rinaldi)所詮釋的安奈莉絲公主就顯得熱情奔放,她的演出令人聯想到偉大的次女高音柯索托(Fiorenza Cossotto),即使聲線偶有粗糙,但戲劇張力十足,搶盡風采。而身為國際樂壇一線明星的西班牙男中音彭斯(Juan Pons),居然會出現於這場演出中,也是另一個驚奇,尤其在第三幕尼羅河畔,身為衣索比亞國王的彭斯逼迫女兒套取敵情的力道驚人,倘若卡芭圖能夠投入點,那將是勢均力敵的好戲。


(圖說:這是2009年原班人馬於羅馬演出「阿依達」後謝幕。右一:飾演阿依達的卡芭圖,右二:已逝的男高音里契特拉。右三:飾演衣索比亞國王的彭斯,左二:飾演埃及公主的芮那爾蒂
 

指揮家巴雷札(Niksa Bareza)的詮釋是高度節制,嚴謹的音樂手法和舞台上傾力綻放的義式熱情,雖然不致於互相抵消或拉扯,倒是產生了巧妙的相抗衡作用。最可惜的還是因為小巨蛋的音響效果,雖然整場《阿依達》滿足了觀眾「看歌劇」的樂趣,卻喪失了「聽歌劇」的興致。

 

北市交曾於1988年與1995年製作過《阿依達》,身為一個歌劇迷,這三場我都有幸恭逢其會。前兩次是由北市交自己土法煉鋼,雖然表現尚可但依舊令人動容,今年砸大錢將羅馬歌劇院的大型製作整套移植到小巨蛋演出,或許有人認為是浪費公帑,但往好的地方想,這場《阿依達》讓我們不必出國,就可以見識國外歌劇團的頂級製作水準,體驗到何謂「景觀歌劇」。




(原文刊登於11月號MUZIK雜誌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