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前言:由於這幾天超忙的,沒時間寫「癱在長灘島」遊記,剛好前陣子為了伯朗講堂,翻到我2004年為了音樂劇『西城故事』導聆書,曾寫了一篇關於「羅密歐與茱麗葉」的文章,再次閱讀,發覺自己寫得好認真哦,亂想幫自己按個「讚」啊!

所以,我就先用這篇應個急,那些沒耐心的朋友請先有耐心看完這落落長的文章後,再等待我的「癱在長灘島」哦,乖!

(這麼長的文章,如果有人看得完,那我也真服了你......)


永恆的羅茱----愛情為生命的唯一的解析


來做個小測驗吧,當提到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時,你會想到哪齣戲?
 
大多數人的第一聯想,都是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而非西方學者約定成俗的「四大悲劇」----《奧泰羅》、《馬克白》、《李爾王》與《哈姆雷特》。 

奧泰羅的疑妻之恨、馬克白的弒君之罪、李爾王的恨女之結、還有哈姆雷特的殺父之仇,皆因主角擁有「缺陷性格」而成了悲劇英雄,但他們的多舛命運,為何都比不上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殉情,那樣來得令我們動容呢?簡單來說,羅茱兩人最直接的愛情訴求,正是我們最刻骨銘心的生命共鳴。 

因為有了這種直接且純粹的愛情訴求,即使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不是莎翁原創的故事,但卻在他筆下,蛻變成一齣超越時空的經典傳奇。不論後代是按照原著忠實改編,如1954年卡斯特拉尼(
Renato Castellani導演的好萊塢電影;亦或是擷取劇中元素加以變形,如1957年伯恩斯坦譜曲的音樂劇《西城故事》…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生死愛戀,始終反映在所有改編版本的精神呈現上。 
 

 

西方的愛情原型


羅茱的戀愛原型,更成為後世許多全新創作之所本。羅茱建構了屬於兩人的私領域,既不是苦相思的單戀,也不是錯綜複雜的多角戀情。他們的感情世界是這般純淨,以致於無人能夠輕易介入。像羅密歐先前熱愛的蘿賽琳,戲中不曾出場過,她只是用來舉證男主角熾烈情感的前戲;而戲份頗重的巴里斯爵士,即使是茱麗葉父母指定的女婿,但也只是為了彰顯女主角堅貞情操的點綴,充其量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。

 

就算知曉羅茱感情的劇中角色,例如為兩人證婚的勞倫斯神父,儘管是男女雙方的心靈導師,可惜神父不懂愛情,一心只想藉由兩人的結合,化解兩大家族的世仇,從未試圖了解羅茱的內在情感。至於負責傳遞訊息的奶媽,更可以簡化為跑跑腿打打雜的卑微角色。那麼,更遑論蒙太鳩與卡普雷特兩大家族中的老老少少,他們不在乎羅茱的情感,自然也被羅茱摒棄在外。 

也正是因為這種愛情的私密性,所以造就了羅茱孤立無援的局面。當兩人結婚後,在第三幕羅密歐面對泰巴特的挑釁時,他雖然口口聲聲說著「我有必須愛你的理由」,不願與之計較,但終究無法說出他已與卡普雷特家族結為親家的事實。茱麗葉聽聞械鬥有人死亡時,第一時間亦只有羅密歐被殺的念頭。即使後來得知是堂哥被丈夫所殺,但她的心思仍完全綁在「羅密歐被放逐」這句話上。因此,當羅茱的愛情遭受社會的否決時,是生是死?就只能靠愛情為他們做出決定。 

這種內在封閉式的愛情,不可否認是出自於羅茱對外在環境的叛逆性----願意愛上仇家的子(女),本身就是一種挑戰。而這種挑戰,又源自彼此「一見鍾情」的強烈刺激。當羅密歐在舞會上第一眼見到茱麗葉時,吟詠道:「她教火炬如何綻放明亮,她如同夜晚的臉頰…如今,直到今夜我才見識到真愛。」而隨後茱麗葉向奶媽打聽這個年輕人為何方神聖時,更毅然決然地說:「倘若他已結婚,那麼我的婚床就是我的墳。」既然一見鍾情,又何須顧慮任何後果,所以,他們都不曾後悔過。


羅密歐啊羅密歐!

一見鍾情,給了羅密歐最大的勇氣,原本個性就外放的他,展示了人類最難能可貴的力量。畢竟,當我們已談過太多次感情後,在反覆熱戀失戀的循環裡,每當再次面對新的對象,往往瞻前顧後,無法像羅密歐那樣,有著熱血沸騰的激情湧現。為了愛,不顧一切,是羅密歐無人可及的優勢,也造成這對戀人的死亡宿命。家族世仇固然是羅茱殉情的主要原因,但羅密歐的急躁個性,更締結了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苦果。
 

若不是衝動,羅密歐在第一幕首次登場,就不會為了愛情長吁短嘆。一開始,羅密歐熱戀著蘿賽琳,衝動到願意一闖仇家的舞會,只為瞧瞧蘿賽琳的美貌。若不是衝動,羅密歐不會在舞會邂逅後,仍冒著險繼續獨闖茱麗葉家,演出最經典的「樓台會」,加速兩人熱戀的進度。 

而羅密歐的衝動個性,同時也加速悲劇的誕生。當他看到好友被泰巴特殺死後,怒不可遏地喊著:「親愛的茱麗葉啊,妳的美麗讓我變成懦弱,妳磨鈍了我勇氣的鋼劍!」於是拔劍殺了泰巴特。當他知道被因為殺人被放逐時,哭得比茱麗葉還淒慘,甚至鬧著要拔劍自殺,逼得勞倫斯神父罵他:「你是個男人嗎?你有著男人的外型,卻流著像女人般的眼淚…你的智慧,不懂得指示你的行動,不懂得駕馭你的情感…」 

神父的責罵是徒勞無功的,羅密歐最後還是以他的衝動鑄下最嚴重的後果:當他潛入卡普雷特家墓,見到茱麗葉的屍體時,想也不想,就仰藥自殺。好一個血氣方剛的羅密歐,多麼令人頓足扼腕!然而,羅密歐若是擁有沈穩內斂的個性,一切謀定而後動,那麼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將成為一齣喜劇,會有多少後人願意為他詠嘆? 


悲傷茱麗葉

相較於羅密歐的「瘋狂」,茱麗葉就顯得「理智」許多。劇中的茱麗葉不到十四歲,但她的智慧勝過所有人,甚至她的丈夫羅密歐。茱麗葉得知舞會上所邂逅的陌生男子是仇家之子時,「我唯一的愛從我唯一的恨湧起!未知太早,知道太晚!」心中已埋下悲劇的陰影。
 

不過,茱麗葉才是這齣戲當中最積極的角色。在「樓台會」一景,羅密歐仍嘮嘮叨叨獻出自己的愛語時,茱麗葉就先向他提出結婚之建議,更安排奶媽擔任穿針引線的工作。而當羅密歐殺了她堂哥後,茱麗葉哭過一回,無須他人慰藉,很快就讓自己冷靜下來,並要求奶媽偷偷告知羅密歐回來找她。 

茱麗葉所面對的壓力,無疑比羅密歐還要來得沈重。當茱麗葉面臨父母的逼婚時,處處展現身為女人的縝密心思,她向母親痛陳羅密歐的罪惡,就已暗示了自己對羅密歐的愛,她以過於倉促為理由,說:「我不願現在就出嫁,就算要出嫁,我發誓,寧嫁給我恨的羅密歐,也不願嫁給巴里斯。」 

逼婚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,甚至連奶媽也順風轉舵地慫恿茱麗葉嫁給巴里斯,奶媽立刻成為她愛情世界的局外人。茱麗葉眼見勢不可擋,立刻順從地向父親說要去勞倫斯神父那邊懺悔,藉此尋求愛情的生路。而在修道院遇到巴里斯時,謙和有禮的茱麗葉,又伺機不斷暗示她已成為他人婦的事實。 

巴里斯:「真高興見到妳,我的妻子!」
茱麗葉:「也許是,大人,當我成為妻子的時候。」
巴里斯:「也許一定會是,星期四就會是。」
茱麗葉:「事實就是如此。」
巴里斯:「你是要來向這位神父懺悔?」
茱麗葉:「回答你這問題,我是應該向你懺悔。」
巴里斯:「不要在他面前否認妳愛我。」
茱麗葉(轉身向神父):「我要向你坦白我愛他。」 

接著,茱麗葉向著神父表明,寧死不願嫁給巴里斯時,神父提出一個「和死差不多的辦法」,那就是詐死。茱麗葉聽完神父的計策,只說道:「給我,給我,不用對我說害怕這兩個字。」而當晚,她獨自一人要喝下藥水前,還準備好匕首置在枕邊,以防萬一藥效不力,第二天被迫結婚時,就可以拿來立刻自裁。 

於是我們在此看到羅密歐與茱麗葉有著天壤之別的不同性格,但他們的情感卻始終維持著相等的力度。他們雖然無法克服現實的不利情勢,不得不選擇以死亡作為終結,然而這對知名的愛情殉難者,亦以此印證了超越肉體存活的精神勝利。

 

壓縮的愛戀

這就是悲劇的本質,「在有限的時空中從事無限的追求」,時間的急迫性,更加深這齣愛情悲劇的衝力。原本長達九個月的羅茱情事,在莎士比亞的筆下,愛情從萌芽到凋零,壓縮在僅僅五天之內。讓我們再次瀏覽整個五幕二十四場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就可以體驗出這是一首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青春悲歌。第一天晚上,羅密歐與茱麗葉邂逅;第二天,兩人就在勞倫斯神父見證下結婚,羅密歐殺死泰巴特;第三天,溫存後,羅密歐被放逐,茱麗葉喝下假死藥;第四天,茱麗葉的葬禮,羅密歐從曼圖瓦趕回維洛納;第五天,羅茱雙雙殉情。
 

愛情、生死、再加上命運,譜出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。莎翁在《羅茱》劇中,命運與意志的衝突,更有著淋漓盡致的呈現。羅密歐在殺死泰巴特時嘆道:「我是受命運擺佈的傻瓜!」且讓我們將「命運」拆成命中註定的「命」及時運不濟的「運」,兩者交織這齣悲劇的發展。一開始兩大家族的世仇是「命」,羅茱兩人的邂逅則是「運」;羅密歐被放逐是「命」,勞倫斯神父的信無法順利交到羅密歐的手上則是「運」;茱麗葉的假死是「命」,羅密歐誤以為茱麗葉真死而仰藥自殺則是「運」…… 

儘管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曾在他的小說《唐吉訶德》中寫道:「愛情最好的幫手,只有機運」。但機運的反覆捉弄,對於羅茱這對小戀人而言,卻是最殘酷的考驗,於是「死亡」就成為兩人選擇的終點。畢竟,死亡,一直都是創作者用來昇華愛情的最後手段,更能裹上不朽的神祕面紗。 

因此劇中人面對死亡就無所懼怕,羅密歐在自殺前獨白道:「人們在臨死的時候,往往會覺得心中愉快!…」而茱麗葉在詐死醒來後,看到愛人屍體,說道:「這是什麼?一只杯子,緊握在我摯愛的手上?毒藥,是啊,讓他成為永恆。真是殘酷!你喝乾了,不留一滴給我?我要親吻你的唇,也許還有一些毒藥,留給我當興奮劑而死去。」最後茱麗葉毅然決然地說:「啊,有聲音?那我必須快做了結。啊,幸福的匕首!…讓我死。」 

羅茱以死亡來代表愛情的勝利,就成為許多改編作品的象徵意義。1996年巴茲魯曼(
Baz Luhrmann導演的電影,是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改編版本中最驚心動魄的畫面:羅密歐毒發臨死前,茱麗葉剛好幽幽醒來,兩人一生一死之際,交會時驚喜又驚慌的眼神,卻來不及說任何話語,是多麼令人心痛! 

而在伯恩斯坦的音樂劇《西城故事》中,則選擇讓瑪莉亞(茱麗葉)活下來。終究東尼(羅密歐)身亡,瑪莉亞的愛情勢必也隨之死去,一人獨活的無限悵然,這將是更為痛苦的心靈流放。


真愛無言 

在莎士比亞之前,沒有一位作家能像他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這般,將愛情、生死、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係,如此自由奔放地揮灑。而在莎士比亞之後,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也為將來的浪漫主義開啟了諭示,有了羅茱的典範,愛情被極度浪漫化也理想化了。於是乎,愛情是充斥全宇宙的最大力量。
 

儘管後世學者企圖在《羅茱》當中尋求任何「文以載道」的價值,諸如反抗封建思想、追求自由幸福…等等微言大義。但這就像中國的理學家,想要在詩經裡的「關關
鳩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」,證明詩意中蘊藏著君主愛慕賢臣之義那般令人覺得陳腐不堪。所幸,身為演員兼劇作家的莎士比亞,心中必定只想如何盡情謳歌這對戀人的真情真愛! 

從台詞中,就可感受莎士比亞讓人震顫的瑰麗愛意,想想那「樓台會」那段最浪漫溫存的畫面吧。先是羅密歐的獨白:「那窗子裡亮起來的是什麼光?那是東方,茱麗葉就是太陽!…」接著換茱麗葉的獨白:「羅密歐啊,羅密歐!為何你偏偏是羅密歐?否認你的父親,拋棄你的名字吧…」 

還有第三幕中,他們最後一次相聚的時刻,在茱麗葉的臥房中,茱麗葉聽到鳥兒的鳴叫,不捨地說:「你現在就要去了?還未天亮啊。那是夜鶯,不是雲雀…相信我,愛人,那是夜鶯。」羅密歐就很順從地願意假裝是夜鶯的歌聲,然而茱麗葉終究願意面對現實,歎道:「…正是雲雀唱得如此刺耳…有人說雲雀唱出甜美的聲音,這句話一點都不對…因為那聲音使你離開我的懷抱…」 

這些戀人絮語,是這般綺麗多彩,卻也平易近人,讓愛情維持著活生生的真實感,證明莎翁的戲劇是俗世的愛,不是虛無飄渺的玄學。 


梁祝vs.羅茱

最後,讓我們拿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來和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做個對比。這東西兩方相互輝映的愛情經典,是這般相似又相異,皆以「生不成雙死不分」做悲劇收場。不過,《梁祝》是社會地位的階級對立,《羅茱》則是勢均力敵的家族對立;梁祝的感情是細水長流,三年的共讀生涯,才醞釀出「
天荒地老心不變」的愛情,羅茱的感情則是如山洪爆發,一夜的邂逅相處,就誕生了「不能同生求同死」的誓約。還有最重要的不同點,那就是《梁祝》沒有教我們怎麼去愛,而《羅茱》卻告訴我們如何去愛。 

因此,梁祝最終墳前化蝶雙雙飛,宣告他們的故事難以被模仿,最淒美的愛情已在神話中昇華,後人的改編,也僅能小心翼翼地維持《梁祝》的原狀。而羅茱的故事,就像劇中最後兩家人決定為他們塑立純金雕像,即使世間變換無常,《羅茱》依舊從各個角度俯瞰芸芸眾生的愛情。 
 

套句茱麗葉的台詞,「我們稱為玫瑰的,換了不同名字,聞起來一樣芬芳」,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即使換了任何形態任意再現,愛情依舊是唯一,掙脫了命運,超越了生死,締造了永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羅密歐與茱麗葉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key 的頭像
    Pokey

    Pokey的酗人生

    Po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